河北新聞聯播日前報道,河北攻克了多項種源“卡脖子”技術,讓“中國碗”盛上了更多“河北糧”。
好種子育好糧,種子是農業的“芯片”,是把飯碗牢牢端在中國人手里的核心技術。
就拿咱們北方人愛吃的面食來說。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,國內強筋麥的產量和品質都不能滿足市場需求,就連河北特產的藁城宮面都要依賴進口的強筋面粉。
這一狀況的改變,就是因為咱們河北藁城培育出了全國第一個替代進口的強筋麥品種——藁8901??蒲腥藛T從全國各地搜集優質小麥種質資源,進行配制組合。上百個環節,一株株觀察,成千上萬組數據,從開始研究到選育成功,用了整整11年。
現在的“藁優麥”系列品種可以說是“群星閃耀”,有最高畝產600公斤的藁優2018,有連續三年獲得全國品質第一的藁優5766,“藁優麥”系列品種累計推廣面積近1億畝。農民種植“藁優麥”系列,每畝地能多掙一兩百元。
不光強筋麥厲害,河北的節水麥也是全國領先。農業農村部認定的7個綠色高產節水小麥,有6個是在河北育成的。
還有河北培育的冀豆12是全國推廣面積最大的高蛋白大豆品種,能占到全國種植總面積的半壁江山;“張雜谷”創出世界谷子單產最高紀錄,推廣到了全國14個省區市。
河北是農業用種大省,也是產種大省,現在啊,還是種業創新的大省。有位農技人員告訴我,現在技術進步了,通過對種子的基因進行精準選擇和修正,能夠培育出更多更好的新品種。
如今啊,咱們河北已經啟動了馬鈴薯、谷子、甘藍3個國家級和23個省級育種聯合攻關。相信未來河北會有更多的種子“出圈”,中國的老百姓都能吃上更多“河北糧”。